聖經註釋 01-02月

89.01.02

聖神(Holy Spirit)

原文有空氣、風或呼吸之意。它在聖經中與人的生命密切相連,被視為生命的基礎,因為凡是有呼吸作用的,便有生命。人的呼吸按照人的心情時快時慢。聖經多次將天主以擬人的說法,所以天主亦有神,亦呼吸,當然神和風給人一種神妙莫測的感覺亦是原因之一。在最初天主的神降在水面,開始他造化的作為(創一2)。同樣聖經亦將一些人特殊的作為歸功於神,例如三松(民一四6),以及一些偉人的作為;他們被認為時常處在神的支配之下,諸如梅瑟、若蘇厄、達味、厄里亞等。天主的神是人生命的來源(創二7則三七1~14)。它將更新人的心靈,降臨在默西亞及先知們的身上(依二八6六一1~4)。舊約中從來未將天主的神視為個體,卻多次利用了舊約同樣的說法,但亦表現天主的神是天主聖三的第三位(瑪二八19)。這種說法尤其在若書及保祿的著作中屢見不鮮。天主的神不再是物體、能力、氣息,而是「安慰者聖神」,是與聖父聖子同性同體的第三位。

[回到每週讀經]   [回到聖經註釋]


89.01.02

若翰(John the Baptist)

原文與若望相同,天主教為將二人區別起見,稱宗徒為若望,而耶穌的前驅為若翰。他是匝加利亞和依撒伯爾所生的兒子(路一5等),耶穌時代的一位宣道者。曾有不少的青年慕名而來,成了他的門徒。他們侍奉老師直至他致命死去。大約在公元二七、二八年間他離開家鄉,去到約旦谷南部的山區,度一種精修刻苦的生活,他的服裝及生活方式,使人聯想到古代著名的先知厄里亞。他宣講悔改的道理,使人準備迎接最後的審判;並且預告有一位比他更強的人要來,他本人連給他解鞋帶都不敢當。他不但給人宣講,而且還施以洗禮,是以教會自古以來便稱他為「洗者若翰」。他對那些向來仗恃亞巴郎,自信必會得救的猶太人明言,除非他們真心悔改,否則必將遭到永遠的懲罰(路三8等)。耶穌自己在傳教之始也接受了若翰的洗禮。

其後當若翰被黑落德•安提帕逮捕入獄之後,他亦曾與耶穌接觸(路七18~35)。史家若瑟夫記載,若翰坐監及被殺的地點是死海東岸的瑪革洛堡壘(見谷六17~29)。他的不少弟子在老師死後成了耶穌的門徒。自一九四七年谷木蘭的文物漸漸出土以來,若翰與谷木蘭的厄色尼團體是否有關,便成了許多學者爭相探索的焦點,但至今仍未有定論。

[回到每週讀經]   [回到聖經註釋]


89.01.09

石,磐石(Stone,Rock)

誰都知道巴力斯坦是多石之區。它對農田是有害無益的東西(依五2)。它可用來作磨石,也可用來作砸死人的工具。立作偶像的石柱是絕對禁止的(列下二三14)。石是死氣沉沉,堅硬無情的象徵(瑪三9則一一19)。寶石是高貴富有的表現(默二一19,20)。

耶穌自比為角石(谷一二10弗二20);耶穌的教會是用生活的石頭建立起來的(伯前二4,5)。

[回到每週讀經]   [回到聖經註釋]


89.01.09

天主的羔羊(Lamb of God)

羔羊遠在梅瑟之前已是祭品(創四4二二7)。梅瑟法律更規定羔羊是祭主最主要的犧牲品。它多次是無罪和孤苦的象徵(依五三7)。

若翰指耶穌是「天主的羔羊」(若一29~36),因為他是真正踰越節的羔羊(出一二3~28格前五7若一九36),又因為他是羔羊般的「上主的僕人」(依五三7見瑪八17路二二37宗八32等)。

默書稱耶穌為羔羊達二十八次之多:他是待宰的羔羊(五12七14等),是天主寶座上的羔羊(五8,12,13六16七9,10一三8等),因為他以自己的血救贖了普世(七14若三14八28伯前一19)。他是羔羊式的默西亞,不是耀武揚威的君王。這與猶太人有關默西亞的期望和觀念完全是背道而馳的。

[回到每週讀經]   [回到聖經註釋]


89.01.16

加里肋亞 (Galilee)

地區,意謂「圈」或「範圍」。指加里肋亞湖及約但河西部的一個地區,面積曾數度變更,大致說來,東西是四十五至五十公里寬,南北是九十至一百公里長,北部多山,南部低平,土地肥沃,出產豐富。

這裡很早就有人煙,是考古學者現身手的好地方。以民直到達味時代才真正將之佔領,完全統一。為鞏固邊疆還修建了不少防禦工事。此區的居民複雜,瑪加伯時代曾令猶太人遷住南方的猶太去居住(加上五14∼23-63,64)。

[回到每週讀經]   [回到聖經註釋]


89.01.16

福音(Gospel)

這個名詞有兩個意義,其一是指使人賞心悅意的好消息,其二是指書。在新約中它常是指好消息,到了宗徒時代之後才亦用來指書。「福音」共有四部,即瑪、谷、路、若。它們自古以來便被教會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,經天主聖神的默感所寫的書藉。前三部被認為「對觀福音」,因為它們的結構和內容大同小異之故。若書與其他福音的內容則迥然不同,它多強調耶穌的天主性及天主第二位聖子的特性。在耶穌蒙難之前惟一被四福音記載的事項,只有增餅的奇蹟。對觀福音多注重傳揚天主的聖意及人應奉公守法的道理,若書多重思考及神學的道理。這樣一來恰巧兩者相輔相成,發生了取長補短的作用。若想認識耶穌必須將四部福音照讀無誤。

對觀福音的出發點與目的卻不盡同。瑪書的對象主要是猶太人,所以力證耶穌就默西亞,並對舊約的經文詳徵博引。谷書強調耶穌救世的能力,所以盡力引用奇蹟以資證明。路指耶穌良善心謙的牧者,窮苦病人的朋友,罪人的依靠。至於若書則盡力於彰明耶穌是天主聖父的肖像。

四位聖史中並無一人願意寫一部耶穌言行的全部紀錄。除瑪竇和若望之外,他們中馬爾谷可能也見過耶穌,或至少由伯多祿聽過一些有關耶穌的事蹟。路加未見過耶穌,他只有周諮博訪,從許多與耶穌有過來往的人中探取消息,其中尤以聖母瑪利亞是最可靠的傳報人。這些有關耶穌生平的消息,很可能最初只是口頭傳播著。但是這種口傳和宣講的資料似乎自最初便有一個既定的大綱,基於這個共同的大綱便出現了「對觀福音」彼此相同的結構。但這並不是說對觀福音具有完全相似的次序。所以要想知道耶穌生平完備的歷史,應將四部福音平排並列,作彼此比較和截長補短的研讀。四福音的著作時代皆出於第一世紀。

[回到每週讀經]   [回到聖經註釋]


89.01.23

經師(Scribe)

這個頭銜首見於厄斯德拉時代,是指那些博學多聞,精通法律的人而言;他們既是神學家,又是法律家,在社會上佔有崇高的地位。他們對梅瑟法律的解釋,很快被人們所採納,並尊為祖訓來傳授,而加奉行。他們中並沒有同心同德的團結力,因此漸漸形成不同的派別,諸如法利塞人、撒杜塞人,以及厄色尼人等互不相干的團體和黨派。

新約多將他們與法利塞人相提並論(谷七1),因為在耶穌時代他們已大多數成為法利塞黨員。耶穌由於捨棄法利塞人,間接地對他們表示了不滿(見谷一四1,2);但並不是一切經師皆是基督和其教會的敵人(宗五34)。耶京被羅馬人於七○年毀滅之後,司祭團不復存在,負責教導百姓的人只剩了經師,以迄於今。

[回到每週讀經]   [回到聖經註釋]


89.01.30

附魔(Possessed by Demon)

附魔就是惡魔佔據某人的身體,直接控制他的五官,間接影響他的明悟,使他身不由己(瑪九22,23一二22谷一26)。附魔的記載在舊約上固然有,但不多見(撒上一六14~16),在新約中則屢見不鮮。福音上明言惡魔難為摧殘受附的人(谷一26)。它使人的肢體力大無窮(路八27~31),使人變成聾啞和瞎子(瑪一二22)。耶穌治好了許多附魔的人(瑪四24),只用一句話便把惡魔逐出(谷九17~27)。現在的一些學者認為聖經上記載的許多附魔的例子,不外是目前人們所說的精神病而已。由於當時人們知識不足,便誤認是惡魔作祟。但是另一方面誰也不能否認福音的記載是可靠確實的,是耶穌使命的中心點:戰勝惡魔的勢力,建立天主的神國。驅魔的奇蹟正好是他戰勝惡魔的標記(瑪一二22~30)。

[回到每週讀經]   [回到聖經註釋]


89.02.06

痲瘋病(癩病)

聖經上用了兩章的篇幅來描寫各種不同的皮膚病(助十三,十四章)癩病只是其中的一種而已。作者的目的在使人清楚地分辨潔與不潔的區別…人得了此病,只有天主自己才可治癒(列下五1~7),它並多次被視為上主的懲罰(戶十二,9,10;撒下三29;列下五27,十五5)。

[回到每週讀經]   [回到聖經註釋]


89.02.13

葛法翁(Capernaum)

城名,意謂「納鴻之村」,是加里助亞西北岸邊的一座重鎮;這裡設有稅務局(瑪九9),並有羅馬軍隊駐守,又是西滿伯多祿及安德助的故鄉,也是耶穌傳教的中心點和根據地,故有「自己的城」的說法(瑪九1)。耶穌在這裡顯過不少奇蹟(路四23見谷二1若四46~53六17~21),可惜百姓皆漠不關心,因而受到耶穌的詛咒(瑪一一23)。

[回到每週讀經]   [回到聖經註釋]


89.02.20

禁食(Fast)

禁食是一種在天主面前自謙自卑的表示。有全部禁食忌飲或部份禁食忌飲之分,有時連禁避行房都包括在內(出一九15)。禁食的原因可能是不幸(撒下一11,12岳二12),悲傷(撒上一三31),準備接受啟示(出三四28),或者是為了表示回頭(岳二12)。以民還規定了禁食的日期(匝七5)。但禁食的本身是毫無意義的(依五八3~7),所以目的必須要純正。耶穌傳教之前先禁食準備(瑪四2路四2)。他的門徒亦然(瑪九14,15宗一三2,3)。

[回到每週讀經]   [回到聖經註釋]


89.02.27

安息日(Sabbath Day)

是指每週的第七天而言,這是人畜應當休息的一天(出二○8~11申五12~15)。休息的原因卻有兩種不同的說法,前者稱因為天主第七天停止了造化的工作,後者則謂因為天主自為奴之地拯救了以民。關於它的來源學者至今沒有定論,有人認為它來自居住在曠野中的刻尼人的習俗,或謂來自巴比倫人的信念,他們認為每週的第七天是不吉祥的一天,甚麼都不應作,卻要以祈禱和祭獻來避免邪惡的為害。

安息日在星期五日落之後開始,至星期六日落為止。原來它是休養生息,娛樂歡慶,以及祈禱默想的一天,但人們漸漸強調該日不可從事任何工作,對其他目的卻忽略了。尤其在充軍之後,人們更是周密詳盡,一絲不苟的按字遵守安息日,甚至連飯都不許煮食,結果安息日成了猶太民族的奇特標誌。耶穌固然守了安息日,按照慣例在這一天進入會堂祈禱,但對猶太經師關於安息日的曲解表示了極大的不滿(瑪一二7谷二23若五1,2)。教會初期也遵守了安息日,雖然她猶如聖保祿明知猶太人的節日只不過是真正節日的陰影(哥二16,17)。結果教會漸漸採取了星期日以代替安息日,因為這一天是耶穌由死者中復活的日子。

[回到每週讀經]   [回到聖經註釋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