聖經註釋 03-04月
試探,誘惑 (Temptation)
這個名詞在舊約範圍比較狹窄,只有試探或考驗的意思(創三1∼16二二1∼14)。天主試探人的聽命(出一六4)、品格價值(智三5)、真實(德四17)、敬畏主的心情(出二○20),尤其是人對盟約的忠貞(出一六4民二22)。試探人的工具是魔鬼(約一6∼12二1∼8),壓迫欺凌(申八2),或者假先知(民二22)。試探也可能來自人的方面,例如曠野中的以民(出一七2),猶大王阿哈次(依七12等)。
新約中的「試探」觀念比較廣闊,有引誘和誘惑之意。猶如舊約中的記載,它可能來自魔鬼(得三5見路二二31),或來自人(格前一○22迦六1)。人的私慾肉情尤其是誘惑的來源(羅七14∼28八10等)。但天主不許可超過我們力量的誘惑(瑪六13路一一3)。試探雖然是使人修德成聖的方法(雅一2,12),卻並非來自天主,而來自人的私慾(雅一14)。
顯聖容(Transfiguration)
對觀福音記載了耶穌在某一座高山上顯聖容的事蹟(瑪一七1~13谷九2~13路九28~36見伯後一16~18),就是當時耶穌改變了他的容貌,顯現了無限光榮的天主性。在那一座山頂上?已是很難考證的問題。不過自古以來的傳統,耶穌顯聖容的地方是大博爾山。藉著這個奇蹟耶穌堅固了三位愛徒的信心。
厄里亞(Elijah)
人名,意謂「我的天主是雅威」,是提市貝人,一位偉大的先知。盡職於北國阿哈布國王以及依則貝耳王后時代,並且是他們誓不兩立的敵對者。聖經關於他曾作了長篇大論的記載,尤其是他所顯的許多奇蹟,更是不厭其煩地被記錄了下來(列上一七~列下二)。他的重要性在於他不向強權低頭,卻以大無畏的精神保護了上主的宗教,不遺餘力地攻擊了北國邪神的敬禮,並殺了大批的邪神司祭(列上一八)。他逃亡至曷勒布的事蹟是與以民出埃及,和天主在西乃山的顯現是密切相連的(列上一九)。按列下二11他被提升天去了,但他還要再來(拉三1,23,24)。這種先知再來的傳說,在後期的猶太人中是頗為盛行的(德四八10~12),直至新約時代亦然(谷九13若一21),但若翰成了他的替身。他是急難中的解救者(谷一五35,36瑪二七47,49)。
梅瑟(Moses)
人名,意義不祥。關於梅瑟的生平,惟一資料的來源是聖經,其他一切歷史和考古的資料,最多只能幫助我們了解梅瑟時代的背景;其實就是聖經的記載亦不是梅瑟的全部生平,因為作者好似主要所記載的是以民如何在梅瑟的領導之下,獲得了自由,出離了埃及,並如何在他的指引之下,在曠野中輾轉度過了漫長的歲月。
有關梅瑟生平的記載主要見於出二○10至蘇二四5幾本書中,在聖經的其他部份則很少提到他。由上述記載我們知道,他在埃及由希伯來父母出生。他奇蹟式地倖免於難,沒有被人按照國王的命令殺死。他在埃及的宮廷中受到良好的教育(宗七22)。但是他並沒有數典忘祖,他盡力保護自己的同胞;因此而殺了一個埃及人,只好逃難,住在米德揚人中間,過了漫長的歲月,且成家立業,娶了司祭耶特的女兒為妻,生了兩個兒子。就在此時天主召叫了他,叫他去拯救在埃及受苦受難的以民同胞。此時迫害他的法郎業已去世,梅瑟便回到埃及,且進入宮中向國王要求出境的許可,好使百姓在曠野中祭獻自己的天主。但是法郎鐵面無情,嚴加拒絕,理由是害怕以民與其同血統的其他閃系民族互相聯合而進攻埃及。梅瑟無奈,只好假手於十大災難,終使法郎勉強同意,准許以民離境出國。如此以民便開始了曠野中四十年的生活。在這期間梅瑟給百姓制定了宗教及社會的法律,並筆之於書,這就是聖經所稱的法律書,或謂梅瑟五書。四十年之後,百姓開始向約旦河邊遷移,準備過河進佔福地。由於梅瑟曾懷疑上主的寬仁,便受罰不能進入福地。進攻許地的艱巨工作,由他的僕人若蘇厄來承擔(戶二○2~13)。梅瑟在乃波山頂觀看了福地偉大壯觀的形勢之後,便撒手人寰,享年一百二十歲(申三一16~三四5)。他的墓地無人知悉。
聖經稱梅瑟是天主鐘愛的僕人(詠一○五26一○六23)。但是先知們很少提及他,且將指導以民的工程直接歸功於天主。重新再提及和讚美梅瑟是後期猶太人的事,稱讚他是以民的立法者。
新約傾向後期猶太人的說法,對梅瑟推崇備至,諸如只用「梅瑟」來代替「梅瑟法律」。正因如此,耶穌將自己與梅瑟相提並論;就如梅瑟是舊約子民的救星、領袖和立法者,耶穌是新約子民的救星、領袖和立法者(瑪五希四)。
殿宇,聖殿(Temple)
按申一二5~18的規定,只有耶京的聖殿才是祈禱祭祀天主的惟一合法地點。在這之前的曠野時代,以民原有一座可以移動的會幕,內中保存著上主的約櫃。在巴力斯坦定居後,便仿效會幕的形式,建造了固定的聖殿。這個以磚石木料修建的聖殿曾經在以民的歷史上三建三毀,早已蕩然無存。
(一) 撒羅滿聖殿:撒羅滿登極後第四年,開始修建一座富麗堂皇的聖殿,工程歷七年才告完成(列上六~八編下三、四耶五二則四○~四二)。殿址在耶京東北角上的摩黎雅山丘上。木料和匠人由提洛王希蘭供給。聖門朝東,大殿呈長方形,內分三部:庭院、聖所和至聖所。庭院又分為二,即內院亦稱司祭院,其間有全燔祭壇、銅海和十個盆架;另一部份是外院,是百姓聚集的地方,還有十個燈台和供桌,其上有供餅。在至聖所內有約櫃。聖殿入口處有兩個十公尺高的銅柱,一名雅津,一名波阿次。聖殿旁有三層廂房,用為存放聖殿用具。此聖殿毀於公元前五八六年。
(二) 則魯巴貝耳聖殿:充軍歸來的猶太人再接再厲,企圖重建聖殿,幾經波折之後,終於在五一六年上將聖殿完成(厄上三~六蓋二2~9)。它的結構大體上完全與前者一樣,只是遠不如前者富麗堂皇,至聖所內最高價值,代表天主親在的約櫃已不復見,十個燈台亦付闕如,只有一個七叉燈台(加上一21四49,51)。後來遭遇破壞,為瑪加伯兄弟重建。
(三) 黑落德大殿:這是最偉大的輝煌的聖殿,遠勝過前兩個聖殿,但是猶太人不承認它是黑落德的功績。它的結構當然與前者大同小異,只是更為雄偉,例如僅聖殿的廣場擴充了就有一倍之多。為了聖殿的安全及監視聖殿的行動,在西北角上還修建了安多尼堡壘,常有士兵駐守。但這座聖殿完工於六四年,僅數年之後便被羅馬士兵盡行破壞了,時在公元七○年。
逾越節(Passover)
是以民的三大節日之一。它的存在本早過出谷紀。因為它原來是向天主奉獻初生牲畜及初熟之果的節日,後來與出書的紀述相連起來。
它有兩個主要部份,即祭獻羔羊及吃無酵餅(出二三15申一六1~8)。
以民應於每年的的「尼散」月初十,挑選未滿一歲的小羊出來,於十四日黃昏將之宰殺,把血抹在門框上,以紀念在埃及幸免於死難的事蹟。並且要站著快吃,不准有剩餘的肉食,不然應將之燒掉。所以事先要按照人口的多少及需要宰殺羔羊。在這機會上家長有責任向子女解釋這個節日的意義(出一二34,39申一六3)。耶穌同宗徒們所吃的最後晚餐,就是踰越晚餐(谷一四12,16)。耶穌就是我們踰越節羔羊(格前五7)。
「尼散」月的十五至二十一日就是以民的「無酵節」,要向天主奉獻初熟之果,就是新近收成的大麥。這七天內吃的餅要用新麥作成,且不准發酵(出一二15,18,19二三16申一六3助二三6)。它在新約中亦另有解釋(格前五7,8)。
黑暗(Darkness)
黑暗總是給人一種恐怖的感覺,這對知識低落的人來說更是如此(亞五18詠二三4瑪六22,23)。黑暗是魔鬼的處所(弗六12),並且它是天主所造的(詠一○四20依四五7)。黑暗亦是遠離天主的象徵(若一4,5羅一三12,13弗四18)。世界的真光耶穌基督已戰勝了黑暗(若八12)。
光明(Light)
光明與生命是不可分割的,沒有光明就是沒有生命,那是可怖的淒慘景象(依一三10)。光明與生命自古以來便相提並論(約三20):它是救援(詠四7);它尤其天上的特徵(瑪一七2),是天使的標記(默一五6)。光明是天主的受造之物(創一3~5)。光明與黑暗是對立的,這種觀念尤其見於若望的著作中(三19一二46若壹一5等羅一三12)。
光榮(Glory)
這個名詞在聖經上的含意非常之廣,它與「尊敬」十分相似,其次它在原文上還有財富、權勢、光明、顯赫的意義(見創三一1~四五13詠四九17)。天主的光榮多藉自然界的現象表達,諸如雲彩、閃電、烈火、強光、地震、海嘯等(見出二四15~18三三18等則一4)。光榮是唯獨天主的所有物,他不使任何人分享他本身的光榮,因為它與他的神聖無玷性是不可分割的(耶四二8四八11)。光榮多次與上主的名號相提並論(詠六六2七九6)。天主為顯示自己的光榮也有一定的地方,例如在會幕(出四○34),聖殿(列上八10,14)與熙雍(依六○1~3六二2)。
光榮在新約中同樣有尊敬、聲望、權勢等意義(路二9九31,32宗二二11伯後一17)。「歸光榮於天主」(宗一二23羅四20),就是承認和崇拜天主的尊嚴。天主的光榮隱藏在降生成人的基督身上(若一14一一4~10)。因著耶穌的誕生,天主獲得了光榮(路二14),但是這個光榮只有藉著信德才可以看得出來(若二11)。信友可以分沾耶穌的光榮(瑪一三43斐三21羅五2),信友的最終目的不外是為獲得永遠的光榮(格後四17得前二12),罪人卻與天主的光榮完全無份(羅三23)。
審判(Judgement)
天主是正義的保護及監管者,所以他也是最高的判官。他是實行報復和懲罰的審判者(創六5等一九達七26)。他尤其要在末日的審判中實行他的正義(依一三6得前五2),那時將是他忠實子民的凱旋日子(亞五18等)。雖然人們不能設想天主將在什麼光景之下施行審判,但審判的事實不容置疑,並且有痛苦發生(達七11默二○9,10得後一8)。人們知道最後的勝利是屬於天主的(瑪三7默一四15,16)。信友面對上主世界末日審判的義怒可以投奔耶穌我們的救主(得前一10)。那時耶穌將自任判官(瑪二五31~46),審判的標準將不是宗教的熱心神工,而是對人的愛德。
天主對個人行為也要加以審判和賞罰(詠三三13,14箴二四12)。人死後便立即接受個人的私審判(路一六19~31)。
復活(Resurrection)
是使一個死去的人重新恢復生命。厄里亞及厄里叟復活了死人,使人們相信他們是天主的真正先知(列上一七17~24)。同樣耶穌復活死人,使人們知道默西亞的時代業已到來(瑪一一3等谷五21~43路七11~17若一一1~44),並且證明自己就是生命的主人。宗徒們亦藉著復活死人的奇蹟,來證明自己所傳的福音是真理之言(宗九36~42二○7~12)。
墳墓(Sepulchre)
猶太人死後數個小時便要出殯,主持葬禮的當然是死者的子女(瑪八21)。猶太人的墳墓形式各異:有石洞墓,大都是些天然的石洞,改造成為墳墓(創二三19);有井墓,就是由地上向下挖掘的井式的洞穴(列下二一18);有在岩石上鑿成的石室墓(依二二16瑪二七60);還有石屋墓,它與前者相似,只是面積比較廣大,埋葬的死人自然比較多。平常是大家庭或家族才有這樣的墳墓,見於君主政權的末期時代(創四九29~31);還有一種是聖經上所稱的「平民公墓」(耶二六23列下二三6),這大概是指窮人或行旅及無家可歸的人的墳墓而言。猶太人儘力將墳地修建在城市或村莊的外邊,以免沾染不潔。
信德(Faith)
信德在舊約中是對天主聽命和依恃的表現,不並只是理智的作用。信德的模範是亞巴郎(創一五6)。對天主的信德是絕對重要的,因為「假使你們不肯相信,你們必然不能存立」(依七9)。
在新約內耶穌要求人要有信德(谷九23~24),因為懷疑會阻止奇蹟的發生(瑪一七20一○32,33)。教會最初的團體是藉著信德成立起來的(宗二44一六30,31羅一○17格前1,2)。信德的兩個主要成份是理智的屈服(格後五7)及依恃的信心(羅六8)。它是人生基本要素之一,因為使人獲得救援的,不是法律的功德,而是信德的態度(羅三28迦二16)。若望強調只有藉著對耶穌的信仰,人才可是得救(若三15,16五24六40,47,50八51一一25,26)。
天主子(Son of God)
「天主子」或「某某神明之子」在古代的東方是相當普遍的稱呼,尤其是帝王之類的人物,更喜歡以神明之子自居,如此漸漸將自己神化,逼使百姓拿自己來當神恭敬,諸如埃及的法郎及羅馬的凱撒就是。(舊約中的以民國王也多次被稱為「天主子」(見撒下七14)。但是誰都知道他只是天主的代理人,而絕不是神明的化身。後期以民的一些君王聖詠,所討論的雖然是君王,骨子裡卻在指示未來的默西亞(詠二、四五、七二、一一○)。有時整個以民亦稱為「天主子」(歐一一1)。
新約中「天主子」的說法多用來指示耶穌與天主聖父的關係(見瑪四3)。耶穌的這個頭銜最初只是暗地裡或偶然地加以利用(瑪一六16,17),後來卻公開正式地利用,且為此而被判死罪(谷一四61,62)。它不但指示耶穌對聖父的服從,而且更進一步地指示耶穌崇高至尊的地位(哥一15等希四14);它指示耶穌來自聖父(若五17~23),聖父與他同在(若一六32),過後竟成了初期教會的信條(若壹四15)。
先知(Prophet)
先知亦名「先見者」(撒上九9),其真意是「代替天主或神明講話的人」,所以「先知」一詞頗欠妥當。他們應當不怕任何困難和威脅,來講述上主傳達給他們的真理,甚至於捨棄性命,亦應在所不惜。他們傳達上主消息的方式有兩種,其一是,繒影繒聲,引人入勝,使人觸目驚心的言語;其二是具有象徵意義的行為,諸如當眾打碎瓦罐(耶一九1,10),或者赤足而行等(依二○ 2)。
實際上所有的先知並不是只有留下著作的那十幾位,沒有著作的先知可能更多,諸如厄里亞、厄里叟、納堂等就是。著作先知中有大小之別,這並不是指他們的地位,而是指他們留下的著作的大小多少而言。如此我們有四位大先知,十二位小先知。
先知們來自社會種種不同的階級。
撒上一九20~24記載有一批出神說妙語的先知,他們是先知的弟子。先知真假之分:真先知是天主親自召叫,代表天主發言的人;假先知是自己冒充的騙子,他們虛報平安(耶二三25,26二九9)。先知也不只限於男子,也有些女先知出現。例如:米黎盎、胡耳達、德波辣等。他們大都生活清貧,靠百姓的救濟維生。
先知的主要任務是接受天主的啟示,並將這啟示宣講出來,使人們知道並且遵守。他們宣講的內容主要的是盟約,百姓應當重視,並忠信地遵守與上主訂立的盟約。一切相反盟約的行為,先知們都會辭嚴義正地加以斥責的,例如過多的地產,尤其是以不義手段所搶來的財富,對邪神的敬禮等。先知不惜以可怕的懲罰來恐嚇那些違法犯紀的惡人。
他們明知自己確是被天主所召叫的先知,因此亟力攻擊那些魚目混珠的假先知(依六耶二八)。他們不但預報凶險的事,而且也預報吉祥的好消息,例如厄瑪奴耳「上主的僕人」等。當然他們所預報的最好消息,是直接有關默西亞及默西亞時代的預言。按新約的證實,耶穌就是先知們所預言的那位默西亞,因為耶穌身上應驗了先知們的預言(瑪五17)。這種說法尤其見於瑪竇福音。
先知的巔峰時代是公元前八至七世紀間,亞毛斯、歐色亞、依撒意亞、米該亞、耶助米亞、索福尼亞及納鴻都是這個時代的先知。 這並不是說在此時間之外便沒有先知,例如厄則克耳就是充軍時代的大先知。
教會的初期時代亦有先知的職務存在(宗四31)。先知的被召選是上主的神恩;亦有女先知出現(宗二一9)。
耶路撒冷(Jerusalem)
耶路撒冷這個城名向來未有在五書內出現,只是在創一四18有撒冷的記載。聖經以外的阿瑪爾納文件的記錄,是公元前十四世紀的產品,上面載有烏魯撒里木(Uru-salimu),就是我們這裡論及的耶路撒冷。耶京成為以民重要的城市,是達味自耶步斯人手中奪得此城之後的事。達味將他親自攻佔的這座城市建立為以民的首都是有目的和原因的。他既然是全體以民的國王,便不應對任何支派有所偏愛,他必須在以民向來未曾佔據過的城市建立自己的首都,免得有厚此薄彼之嫌。達味將約櫃遷來此城,以增加它宗教的地位,如此使耶京成為政治和宗教的中心。當聖殿修蓋完畢之後,它更是聲價十倍,成了以民的聖城。由這一點我們可以明瞭,為甚麼在充軍之後,雖然達味王朝已不復存在,但是耶京仍然是以民最重要的城市,是眾心所歸的地方。就算是在充軍異域,寄人籬下的以民,仍然對耶京表現了十分的嚮往及渴慕,這由詠一三七可以清楚地見到。耶京和他的聖殿雖然在公元七○年上被羅馬人盡行破壞無遺,但是它仍然是猶太人的神聖地方。目前更有三種不同的宗教在爭奪這個古來的名城,即猶太教、回教及天主教(基督教)。現今回民簡稱它為聖城而不名。
耶京位於聖地的高原地帶,在海拔七百多公尺的山崗建築起來的。周圍有兩個山谷包圍著它,即東邊的克德龍谷及南邊和西邊的希農谷,是座易守難攻的堅城;只有它的北邊無險可守。
羅馬人於七○年佔據耶京之後,盡力使它外教化,將帝國的邪神偶像搬入耶京,令人膜拜。公元六三七年阿剌伯人佔據耶京,並在聖殿舊址上修建了他們著名的奧瑪爾大寺,成了回民的朝聖中心。自一五一七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,耶京成了土耳其的屬地。其後歸約旦國王管理。一九四八年開始成新舊兩城,新城屬猶太人,舊城則仍屬約旦阿剌伯人來管轄。一九六七年猶太人將全城霸佔過去,以迄於今,歸還無日。